行为型设计模式

行为型设计模式主要解决的是“类或对象之间的交互”问题。

行为型设计模式比较多,有 11 个,几乎占了 23 种经典设计模式的一半。它们分别是:观察者模式、模板模式、策略模式、职责链模式、状态模式、迭代器模式、访问者模式、备忘录模式、命令模式、解释器模式、中介模式。

观察者模式

原理及应用场景

观察者模式(Observer Design Pattern)也被称为发布订阅模式(Publish-Subscribe Design Pattern)。定义是:在对象之间定义一个一对多的依赖,当一个对象状态改变的时候,所有依赖的对象都会自动收到通知。

设计模式要干的事情就是解耦,创建型模式是将创建和使用代码解耦,结构型模式是将不同功能代码解耦,行为型模式是将不同的行为代码解耦,具体到观察者模式,它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代码解耦。借助设计模式,我们利用更好的代码结构,将一大坨代码拆分成职责更单一的小类,让其满足开闭原则、高内聚低耦合等特性,以此来控制和应对代码的复杂性,提高代码的可扩展性。

观察者模式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,小到代码层面的解耦,大到架构层面的系统解耦,再或者一些产品的设计思路,都有这种模式的影子,比如,邮件订阅、RSS Feeds,本质上都是观察者模式。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下,这个模式也有截然不同的实现方式,有同步阻塞的实现方式,也有异步非阻塞的实现方式;有进程内的实现方式,也有跨进程的实现方式。

“生产者 - 消费者”模型和观察者模式的区别

发布-订阅模型,是一对多的关系,可以以同步的方式实现,也可以以异步的方式实现。
生产-消费模型,是多对多的关系,一般以异步的方式实现。
两者都可以达到解耦的作用。

观察者模式异步实现示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 {
private UserService userService; // 依赖注入
private List<RegObserver> regObservers = new ArrayList<>();
private Executor executor;

public UserController(Executor executor) {
this.executor = executor;
}

public void setRegObservers(List<RegObserver> observers) {
regObservers.addAll(observers);
}

public Long register(String telephone, String password) {
//省略输入参数的校验代码
//省略userService.register()异常的try-catch代码
long userId = userService.register(telephone, password);

for (RegObserver observer : regObservers) {
executor.execute(new Runnable() {
@Override
public void run() {
observer.handleRegSuccess(userId);
}
});
}

return userId;
}
}

模板模式

模板模式的原理与实现

模板模式,全称是模板方法设计模式,英文是 Template Method Design Pattern。

定义:模板方法模式在一个方法中定义一个算法骨架,并将某些步骤推迟到子类中实现。模板方法模式可以让子类在不改变算法整体结构的情况下,重新定义算法中的某些步骤。

这里的“算法”,我们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“业务逻辑”,并不特指数据结构和算法中的“算法”。这里的算法骨架就是“模板”,包含算法骨架的方法就是“模板方法”,这也是模板方法模式名字的由来。

代码实现示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Class {
public final void templateMethod() {
//...
method1();
//...
method2();
//...
}

protected abstract void method1();
protected abstract void method2();
}

public class ConcreteClass1 extends AbstractClass {
@Override
protected void method1() {
//...
}

@Override
protected void method2() {
//...
}
}

public class ConcreteClass2 extends AbstractClass {
@Override
protected void method1() {
//...
}

@Override
protected void method2() {
//...
}
}

AbstractClass demo = ConcreteClass1();
demo.templateMethod();

模板模式把一个算法中不变的流程抽象到父类的模板方法 templateMethod() 中,将可变的部分 method1()、method2() 留给子类 ContreteClass1 和 ContreteClass2 来实现。所有的子类都可以复用父类中模板方法定义的流程代码。

在模板模式经典的实现中,模板方法定义为 final,可以避免被子类重写。需要子类重写的方法定义为 abstract,可以强迫子类去实现。不过,在实际项目开发中,模板模式的实现比较灵活,以上两点都不是必须的。

模板模式有两大作用:复用和扩展。其中,复用指的是,所有的子类可以复用父类中提供的模板方法的代码。扩展指的是,框架通过模板模式提供功能扩展点,让框架用户可以在不修改框架源码的情况下,基于扩展点定制化框架的功能。

模板模式与Callback回调函数的区别和联系

回调原理解析

相对于普通的函数调用来说,回调是一种双向调用关系。A 类事先注册某个函数 F 到 B 类,A 类在调用 B 类的 P 函数的时候,B 类反过来调用 A 类注册给它的 F 函数。这里的 F 函数就是“回调函数”。A 调用 B,B 反过来又调用 A,这种调用机制就叫作“回调”。

示例代码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public interface ICallback {
void methodToCallback();
}

public class BClass {
public void process(ICallback callback) {
//...
callback.methodToCallback();
//...
}
}

public class AClass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BClass b = new BClass();
b.process(new ICallback() { //回调对象
@Override
public void methodToCallback() {
System.out.println("Call back me.");
}
});
}
}

回调跟模板模式一样,也具有复用和扩展的功能。除了回调函数之外,BClass 类的 process() 函数中的逻辑都可以复用。如果 ICallback、BClass 类是框架代码,AClass 是使用框架的客户端代码,我们可以通过 ICallback 定制 process() 函数,也就是说,框架因此具有了扩展的能力。

回调可以分为同步回调和异步回调(或者延迟回调)。同步回调指在函数返回之前执行回调函数;异步回调指的是在函数返回之后执行回调函数。

模板和回调的区别

从应用场景上来看,同步回调跟模板模式几乎一致。它们都是在一个大的算法骨架中,自由替换其中的某个步骤,起到代码复用和扩展的目的。而异步回调跟模板模式有较大差别,更像是观察者模式。

从代码实现上来看,回调和模板模式完全不同。回调基于组合关系来实现,把一个对象传递给另一个对象,是一种对象之间的关系;模板模式基于继承关系来实现,子类重写父类的抽象方法,是一种类之间的关系。

回调相对于模板模式会更加灵活,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:

  • 像 Java 这种只支持单继承的语言,基于模板模式编写的子类,已经继承了一个父类,不再具有继承的能力。
  • 回调可以使用匿名类来创建回调对象,可以不用事先定义类;而模板模式针对不同的实现都要定义不同的子类。
  • 如果某个类中定义了多个模板方法,每个方法都有对应的抽象方法,那即便我们只用到其中的一个模板方法,子类也必须实现所有的抽象方法。而回调就更加灵活,我们只需要往用到的模板方法中注入回调对象即可。

策略模式

策略模式,英文全称是 Strategy Design Pattern。

定义:定义一族算法类,将每个算法分别封装起来,让它们可以互相替换。策略模式可以使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它们的客户端(这里的客户端代指使用算法的代码)。

策略模式代码示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// 策略的定义
public interface Strategy {
void algorithmInterface();
}

public class ConcreteStrategyA implements Strategy {
@Override
public void algorithmInterface() {
//具体的算法...
}
}

public class ConcreteStrategyB implements Strategy {
@Override
public void algorithmInterface() {
//具体的算法...
}
}

// 策略的创建
public class StrategyFactory {
private static final Map<String, Strategy> strategies = new HashMap<>();

static {
strategies.put("A", new ConcreteStrategyA());
strategies.put("B", new ConcreteStrategyB());
}

public static Strategy getStrategy(String type) {
if (type == null || type.isEmpty()) {
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("type should not be empty.");
}
return strategies.get(type);
}
}

策略模式用来解耦策略的定义、创建、使用。实际上,一个完整的策略模式就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的。

  • 策略类的定义比较简单,包含一个策略接口和一组实现这个接口的策略类。
  • 策略的创建由工厂类来完成,封装策略创建的细节。
  • 策略模式包含一组策略可选,客户端代码如何选择使用哪个策略,有两种确定方法:编译时静态确定和运行时动态确定。其中,“运行时动态确定”才是策略模式最典型的应用场景。

一提到策略模式,有人就觉得,它的作用是避免 if-else 分支判断逻辑。实际上,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。策略模式主要的作用还是解耦策略的定义、创建和使用,控制代码的复杂度,让每个部分都不至于过于复杂、代码量过多。除此之外,对于复杂代码来说,策略模式还能让其满足开闭原则,添加新策略的时候,最小化、集中化代码改动,减少引入 bug 的风险。

实际上,设计原则和思想比设计模式更加普适和重要。掌握了代码的设计原则和思想,我们能更清楚的了解,为什么要用某种设计模式,就能更恰到好处地应用设计模式。

策略模式和工厂模式区别

  • 工厂模式:

1.目的是创建不同且相关的对象
2.侧重于”创建对象”
3.实现方式上可以通过父类或者接口
4.一般创建对象应该是现实世界中某种事物的映射,有它自己的属性与方法!

  • 策略模式:

1.目的实现方便地替换不同的算法类
2.侧重于算法(行为)实现
3.实现主要通过接口
4.创建对象对行为的抽象而非对对象的抽象,很可能没有属于自己的属性。

职责链模式

职责链模式的英文翻译是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Design Pattern。

定义:将请求的发送和接收解耦,让多个接收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这个请求。将这些接收对象串成一条链,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这个请求,直到链上的某个接收对象能够处理它为止。

在职责链模式中,多个处理器(也就是刚刚定义中说的“接收对象”)依次处理同一个请求。一个请求先经过 A 处理器处理,然后再把请求传递给 B 处理器,B 处理器处理完后再传递给 C 处理器,以此类推,形成一个链条。链条上的每个处理器各自承担各自的处理职责,所以叫作职责链模式。

职责链模式代码示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// 数组实现
public interface IHandler {
boolean handle();
}

public class HandlerA implements IHandler {
@Override
public boolean handle() {
boolean handled = false;
//...
return handled;
}
}

public class HandlerB implements IHandler {
@Override
public boolean handle() {
boolean handled = false;
//...
return handled;
}
}

public class HandlerChain {
private List<IHandler> handlers = new ArrayList<>();

public void addHandler(IHandler handler) {
this.handlers.add(handler);
}

public void handle() {
for (IHandler handler : handlers) {
boolean handled = handler.handle();
if (handled) {
break;
}
}
}
}

// 使用举例
public class Application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HandlerChain chain = new HandlerChain();
chain.addHandler(new HandlerA());
chain.addHandler(new HandlerB());
chain.handle();
}
}

职责链模式有两种常用的实现。一种是使用链表来存储处理器,另一种是使用数组来存储处理器,后面一种实现方式更加简单。

状态模式

状态模式一般用来实现状态机,而状态机常用在游戏、工作流引擎等系统开发中。不过,状态机的实现方式有多种,除了状态模式,比较常用的还有分支逻辑法和查表法。

状态机有 3 个组成部分:状态(State)、事件(Event)、动作(Action)。其中,事件也称为转移条件(Transition Condition)。事件触发状态的转移及动作的执行。不过,动作不是必须的,也可能只转移状态,不执行任何动作。

分支逻辑法:利用 if-else 或者 switch-case 分支逻辑,参照状态转移图,将每一个状态转移原模原样地直译成代码。对于简单的状态机来说,这种实现方式最简单、最直接,是首选。

查表法:对于状态很多、状态转移比较复杂的状态机来说,查表法比较合适。通过二维数组来表示状态转移图,能极大地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。

状态模式:对于状态并不多、状态转移也比较简单,但事件触发执行的动作包含的业务逻辑可能比较复杂的状态机来说,我们首选这种实现方式。

状态模式代码示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66
67
68
69
70
71
72
73
74
75
76
77
78
79
80
81
82
83
84
85
86
87
88
public interface IMario { //所有状态类的接口
State getName();
//以下是定义的事件
void obtainMushRoom();
void obtainCape();
void obtainFireFlower();
void meetMonster();
}

public class SmallMario implements IMario {
private MarioStateMachine stateMachine;

public SmallMario(MarioStateMachine stateMachine) {
this.stateMachine = stateMachine;
}

@Override
public State getName() {
return State.SMALL;
}

@Override
public void obtainMushRoom() {
stateMachine.setCurrentState(new SuperMario(stateMachine));
stateMachine.setScore(stateMachine.getScore() + 100);
}

@Override
public void obtainCape() {
stateMachine.setCurrentState(new CapeMario(stateMachine));
stateMachine.setScore(stateMachine.getScore() + 200);
}

@Override
public void obtainFireFlower() {
stateMachine.setCurrentState(new FireMario(stateMachine));
stateMachine.setScore(stateMachine.getScore() + 300);
}

@Override
public void meetMonster() {
// do nothing...
}
}

// 省略SuperMario、CapeMario、FireMario类...

public class MarioStateMachine {
private int score;
private IMario currentState; // 不再使用枚举来表示状态

public MarioStateMachine() {
this.score = 0;
this.currentState = new SmallMario(this);
}

public void obtainMushRoom() {
this.currentState.obtainMushRoom();
}

public void obtainCape() {
this.currentState.obtainCape();
}

public void obtainFireFlower() {
this.currentState.obtainFireFlower();
}

public void meetMonster() {
this.currentState.meetMonster();
}

public int getScore() {
return this.score;
}

public State getCurrentState() {
return this.currentState.getName();
}

public void setScore(int score) {
this.score = score;
}

public void setCurrentState(IMario currentState) {
this.currentState = currentState;
}
}

迭代器模式

迭代器模式(Iterator Design Pattern),也叫作游标模式(Cursor Design Pattern)。它用来遍历集合对象。这里说的“集合对象”也可以叫“容器”“聚合对象”,实际上就是包含一组对象的对象,比如数组、链表、树、图、跳表。迭代器模式将集合对象的遍历操作从集合类中拆分出来,放到迭代器类中,让两者的职责更加单一。

一个完整的迭代器模式,一般会涉及容器和容器迭代器两部分内容。为了达到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的目的,容器又包含容器接口、容器实现类,迭代器又包含迭代器接口、迭代器实现类。容器中需要定义 iterator() 方法,用来创建迭代器。迭代器接口中需要定义 hasNext()、currentItem()、next() 三个最基本的方法。容器对象通过依赖注入传递到迭代器类中。

遍历集合一般有三种方式:for 循环、foreach 循环、迭代器遍历。后两种本质上属于一种,都可以看作迭代器遍历。相对于 for 循环遍历,利用迭代器来遍历有下面三个优势:

  • 迭代器模式封装集合内部的复杂数据结构,开发者不需要了解如何遍历,直接使用容器提供的迭代器即可;
  • 迭代器模式将集合对象的遍历操作从集合类中拆分出来,放到迭代器类中,让两者的职责更加单一;
  • 迭代器模式让添加新的遍历算法更加容易,更符合开闭原则。除此之外,因为迭代器都实现自相同的接口,在开发中,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,替换迭代器也变得更加容易。

在通过迭代器来遍历集合元素的同时,增加或者删除集合中的元素,有可能会导致某个元素被重复遍历或遍历不到。不过,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会遍历出错,有的时候也可以正常遍历,所以,这种行为称为结果不可预期行为或者未决行为。实际上,“不可预期”比直接出错更加可怕,有的时候运行正确,有的时候运行错误,一些隐藏很深、很难 debug 的 bug 就是这么产生的。

有两种比较干脆利索的解决方案,来避免出现这种不可预期的运行结果。一种是遍历的时候不允许增删元素,另一种是增删元素之后让遍历报错。第一种解决方案比较难实现,因为很难确定迭代器使用结束的时间点(比如用户遍历中途提前break返回)。第二种解决方案更加合理。Java 语言就是采用的这种解决方案。增删元素之后,我们选择 fail-fast 解决方式,让遍历操作直接抛出运行时异常。具体如下:

我们在 ArrayList 中定义一个成员变量 modCount,记录集合被修改的次数,集合每调用一次增加或删除元素的函数,就会给 modCount 加 1。当通过调用集合上的 iterator() 函数来创建迭代器的时候,我们把 modCount 值传递给迭代器的 expectedModCount 成员变量,之后每次调用迭代器上的 hasNext()、next()、currentItem() 函数,我们都会检查集合上的 modCount 是否等于 expectedModCount,也就是看,在创建完迭代器之后,modCount 是否改变过。

访问者模式

访问者者模式的英文翻译是 Visitor Design Pattern。访问者模式允许一个或者多个操作应用到一组对象上,设计意图是解耦操作和对象本身,保持类职责单一、满足开闭原则以及应对代码的复杂性。

代码演进如下:

最初版功能实现:这个版本因为Java的静态绑定,所以编译通过不了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public abstract class ResourceFile {
protected String filePath;
public ResourceFile(String filePath) {
this.filePath = filePath;
}
}

public class PdfFile extends ResourceFile {
public PdfFile(String filePath) {
super(filePath);
}
//...
}
//...PPTFile、WordFile代码省略...
public class Extractor {
public void extract2txt(PPTFile pptFile) {
//...
System.out.println("Extract PPT.");
}

public void extract2txt(PdfFile pdfFile) {
//...
System.out.println("Extract PDF.");
}

public void extract2txt(WordFile wordFile) {
//...
System.out.println("Extract WORD.");
}
}

public class ToolApplication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Extractor extractor = new Extractor();
List<ResourceFile> resourceFiles = listAllResourceFiles(args[0]);
for (ResourceFile resourceFile : resourceFiles) {
extractor.extract2txt(resourceFile);
}
}

private static List<ResourceFile> listAllResourceFiles(String resourceDirectory) {
List<ResourceFile> resourceFiles = new ArrayList<>();
//...根据后缀(pdf/ppt/word)由工厂方法创建不同的类对象(PdfFile/PPTFile/WordFile)
resourceFiles.add(new PdfFile("a.pdf"));
resourceFiles.add(new WordFile("b.word"));
resourceFiles.add(new PPTFile("c.ppt"));
return resourceFiles;
}
}

第一版:解决静态参数绑定的问题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public abstract class ResourceFile {
protected String filePath;
public ResourceFile(String filePath) {
this.filePath = filePath;
}
abstract public void accept(Extractor extractor);
}

public class PdfFile extends ResourceFile {
public PdfFile(String filePath) {
super(filePath);
}

@Override
public void accept(Extractor extractor) {
extractor.extract2txt(this);
}

//...
}

//...PPTFile、WordFile跟PdfFile类似,这里就省略了...
//...Extractor代码不变...

public class ToolApplication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Extractor extractor = new Extractor();
List<ResourceFile> resourceFiles = listAllResourceFiles(args[0]);
for (ResourceFile resourceFile : resourceFiles) {
resourceFile.accept(extractor);
}
}

private static List<ResourceFile> listAllResourceFiles(String resourceDirectory) {
List<ResourceFile> resourceFiles = new ArrayList<>();
//...根据后缀(pdf/ppt/word)由工厂方法创建不同的类对象(PdfFile/PPTFile/WordFile)
resourceFiles.add(new PdfFile("a.pdf"));
resourceFiles.add(new WordFile("b.word"));
resourceFiles.add(new PPTFile("c.ppt"));
return resourceFiles;
}
}

第二版:继续添加新的功能,根据不同的文件类型,使用不同的压缩算法来压缩资源文件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public abstract class ResourceFile {
protected String filePath;
public ResourceFile(String filePath) {
this.filePath = filePath;
}
abstract public void accept(Extractor extractor);
abstract public void accept(Compressor compressor);
}

public class PdfFile extends ResourceFile {
public PdfFile(String filePath) {
super(filePath);
}

@Override
public void accept(Extractor extractor) {
extractor.extract2txt(this);
}

@Override
public void accept(Compressor compressor) {
compressor.compress(this);
}

//...
}
}
//...PPTFile、WordFile跟PdfFile类似,这里就省略了...
//...Extractor代码不变

public class ToolApplication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Extractor extractor = new Extractor();
List<ResourceFile> resourceFiles = listAllResourceFiles(args[0]);
for (ResourceFile resourceFile : resourceFiles) {
resourceFile.accept(extractor);
}

Compressor compressor = new Compressor();
for(ResourceFile resourceFile : resourceFiles) {
resourceFile.accept(compressor);
}
}

private static List<ResourceFile> listAllResourceFiles(String resourceDirectory) {
List<ResourceFile> resourceFiles = new ArrayList<>();
//...根据后缀(pdf/ppt/word)由工厂方法创建不同的类对象(PdfFile/PPTFile/WordFile)
resourceFiles.add(new PdfFile("a.pdf"));
resourceFiles.add(new WordFile("b.word"));
resourceFiles.add(new PPTFile("c.ppt"));
return resourceFiles;
}
}

第三版:上面代码还存在一些问题,添加一个新的业务,还是需要修改每个资源文件类,违反了开闭原则。针对这个问题,我们抽象出来一个 Visitor 接口,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66
67
68
69
70
71
72
73
74
75
76
77
78
79
80
81
82
83
84
85
86
87
88
89
90
91
92
93

public abstract class ResourceFile {
protected String filePath;
public ResourceFile(String filePath) {
this.filePath = filePath;
}
abstract public void accept(Visitor vistor);
}

public class PdfFile extends ResourceFile {
public PdfFile(String filePath) {
super(filePath);
}

@Override
public void accept(Visitor visitor) {
visitor.visit(this);
}

//...
}
//...PPTFile、WordFile跟PdfFile类似,这里就省略了...

public interface Visitor {
void visit(PdfFile pdfFile);
void visit(PPTFile pdfFile);
void visit(WordFile pdfFile);
}

public class Extractor implements Visitor {
@Override
public void visit(PPTFile pptFile) {
//...
System.out.println("Extract PPT.");
}

@Override
public void visit(PdfFile pdfFile) {
//...
System.out.println("Extract PDF.");
}

@Override
public void visit(WordFile wordFile) {
//...
System.out.println("Extract WORD.");
}
}

public class Compressor implements Visitor {
@Override
public void visit(PPTFile pptFile) {
//...
System.out.println("Compress PPT.");
}

@Override
public void visit(PdfFile pdfFile) {
//...
System.out.println("Compress PDF.");
}

@Override
public void visit(WordFile wordFile) {
//...
System.out.println("Compress WORD.");
}

}

public class ToolApplication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Extractor extractor = new Extractor();
List<ResourceFile> resourceFiles = listAllResourceFiles(args[0]);
for (ResourceFile resourceFile : resourceFiles) {
resourceFile.accept(extractor);
}

Compressor compressor = new Compressor();
for(ResourceFile resourceFile : resourceFiles) {
resourceFile.accept(compressor);
}
}

private static List<ResourceFile> listAllResourceFiles(String resourceDirectory) {
List<ResourceFile> resourceFiles = new ArrayList<>();
//...根据后缀(pdf/ppt/word)由工厂方法创建不同的类对象(PdfFile/PPTFile/WordFile)
resourceFiles.add(new PdfFile("a.pdf"));
resourceFiles.add(new WordFile("b.word"));
resourceFiles.add(new PPTFile("c.ppt"));
return resourceFiles;
}
}

Double Dispatch。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中,方法调用可以理解为一种消息传递(Dispatch)。一个对象调用另一个对象的方法,就相当于给它发送一条消息,这条消息起码要包含对象名、方法名和方法参数。

所谓 Single Dispatch,指的是执行哪个对象的方法,根据对象的运行时类型来决定;执行对象的哪个方法,根据方法参数的编译时类型来决定。所谓 Double Dispatch,指的是执行哪个对象的方法,根据对象的运行时类型来决定;执行对象的哪个方法,根据方法参数的运行时类型来决定。

具体到编程语言的语法机制,Single Dispatch 和 Double Dispatch 跟多态和函数重载直接相关。当前主流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(比如,Java、C++、C#)都只支持 Single Dispatch,不支持 Double Dispatch。

访问者模式解决的问题其实就是Java等语言不支持双分派的问题。

备忘录模式

备忘录模式也叫快照模式,具体来说,就是在不违背封装原则的前提下,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,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,以便之后恢复对象为先前的状态。这个模式的定义表达了两部分内容:一部分是,存储副本以便后期恢复;另一部分是,要在不违背封装原则的前提下,进行对象的备份和恢复。

备忘录模式的应用场景也比较明确和有限,主要是用来防丢失、撤销、恢复等。它跟平时我们常说的“备份”很相似。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,备忘录模式更侧重于代码的设计和实现,备份更侧重架构设计或产品设计。

对于大对象的备份来说,备份占用的存储空间会比较大,备份和恢复的耗时会比较长。针对这个问题,不同的业务场景有不同的处理方式。比如,只备份必要的恢复信息,结合最新的数据来恢复;再比如,全量备份和增量备份相结合,低频全量备份,高频增量备份,两者结合来做恢复。

代码示例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public class InputText {
private StringBuilder text = new StringBuilder();

public String getText() {
return text.toString();
}

public void append(String input) {
text.append(input);
}

public Snapshot createSnapshot() {
return new Snapshot(text.toString());
}

public void restoreSnapshot(Snapshot snapshot) {
this.text.replace(0, this.text.length(), snapshot.getText());
}
}

public class Snapshot {
private String text;

public Snapshot(String text) {
this.text = text;
}

public String getText() {
return this.text;
}
}

public class SnapshotHolder {
private Stack<Snapshot> snapshots = new Stack<>();

public Snapshot popSnapshot() {
return snapshots.pop();
}

public void pushSnapshot(Snapshot snapshot) {
snapshots.push(snapshot);
}
}

public class ApplicationMain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InputText inputText = new InputText();
SnapshotHolder snapshotsHolder = new SnapshotHolder();
Scanner scanner = new Scanner(System.in);
while (scanner.hasNext()) {
String input = scanner.next();
if (input.equals(":list")) {
System.out.println(inputText.toString());
} else if (input.equals(":undo")) {
Snapshot snapshot = snapshotsHolder.popSnapshot();
inputText.restoreSnapshot(snapshot);
} else {
snapshotsHolder.pushSnapshot(inputText.createSnapshot());
inputText.append(input);
}
}
}
}

命令模式

命令模式将请求(命令)封装为一个对象,这样可以使用不同的请求参数化其他对象(将不同请求依赖注入到其他对象),并且能够支持请求(命令)的排队执行、记录日志、撤销等(附加控制)功能。

落实到编码实现,命令模式用到最核心的实现手段,就是将函数封装成对象。我们知道,在大部分编程语言中,函数是没法作为参数传递给其他函数的,也没法赋值给变量。借助命令模式,我们将函数封装成对象,这样就可以实现把函数像对象一样使用。

命令模式的主要作用和应用场景,是用来控制命令的执行,比如,异步、延迟、排队执行命令、撤销重做命令、存储命令、给命令记录日志等等,这才是命令模式能发挥独一无二作用的地方。

代码示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public interface Command {
void execute();
}

public class GotDiamondCommand implements Command {
// 省略成员变量

public GotDiamondCommand(/*数据*/) {
//...
}

@Override
public void execute() {
// 执行相应的逻辑
}
}
//GotStartCommand/HitObstacleCommand/ArchiveCommand类省略

public class GameApplication {
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HANDLED_REQ_COUNT_PER_LOOP = 100;
private Queue<Command> queue = new LinkedList<>();

public void mainloop() {
while (true) {
List<Request> requests = new ArrayList<>();

//省略从epoll或者select中获取数据,并封装成Request的逻辑,
//注意设置超时时间,如果很长时间没有接收到请求,就继续下面的逻辑处理。

for (Request request : requests) {
Event event = request.getEvent();
Command command = null;
if (event.equals(Event.GOT_DIAMOND)) {
command = new GotDiamondCommand(/*数据*/);
} else if (event.equals(Event.GOT_STAR)) {
command = new GotStartCommand(/*数据*/);
} else if (event.equals(Event.HIT_OBSTACLE)) {
command = new HitObstacleCommand(/*数据*/);
} else if (event.equals(Event.ARCHIVE)) {
command = new ArchiveCommand(/*数据*/);
} // ...一堆else if...

queue.add(command);
}

int handledCount = 0;
while (handledCount < MAX_HANDLED_REQ_COUNT_PER_LOOP) {
if (queue.isEmpty()) {
break;
}
Command command = queue.poll();
command.execute();
}
}
}
}

命令模式跟策略模式的区别:在策略模式中,不同的策略具有相同的目的、不同的实现、互相之间可以替换。比如,BubbleSort、SelectionSort 都是为了实现排序的,只不过一个是用冒泡排序算法来实现的,另一个是用选择排序算法来实现的。而在命令模式中,不同的命令具有不同的目的,对应不同的处理逻辑,并且互相之间不可替换。

解释器模式

解释器模式为某个语言定义它的语法(或者叫文法)表示,并定义一个解释器用来处理这个语法。实际上,这里的“语言”不仅仅指我们平时说的中、英、日、法等各种语言。从广义上来讲,只要是能承载信息的载体,我们都可以称之为“语言”,比如,古代的结绳记事、盲文、哑语、摩斯密码等。

要想了解“语言”要表达的信息,我们就必须定义相应的语法规则。这样,书写者就可以根据语法规则来书写“句子”(专业点的叫法应该是“表达式”),阅读者根据语法规则来阅读“句子”,这样才能做到信息的正确传递。而我们要讲的解释器模式,其实就是用来实现根据语法规则解读“句子”的解释器。

解释器模式的代码实现比较灵活,没有固定的模板。我们前面说过,应用设计模式主要是应对代码的复杂性,解释器模式也不例外。它的代码实现的核心思想,就是将语法解析的工作拆分到各个小类中,以此来避免大而全的解析类。一般的做法是,将语法规则拆分一些小的独立的单元,然后对每个单元进行解析,最终合并为对整个语法规则的解析。

中介模式

中介模式的设计思想跟中间层很像,通过引入中介这个中间层,将一组对象之间的交互关系(或者依赖关系)从多对多(网状关系)转换为一对多(星状关系)。原来一个对象要跟 n 个对象交互,现在只需要跟一个中介对象交互,从而最小化对象之间的交互关系,降低了代码的复杂度,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。

观察者模式和中介模式都是为了实现参与者之间的解耦,简化交互关系。两者的不同在于应用场景上。在观察者模式的应用场景中,参与者之间的交互比较有条理,一般都是单向的,一个参与者只有一个身份,要么是观察者,要么是被观察者。而在中介模式的应用场景中,参与者之间的交互关系错综复杂,既可以是消息的发送者、也可以同时是消息的接收者

设计模式重点

每个设计模式都应该由两部分组成:第一部分是应用场景,即这个模式可以解决哪类问题;第二部分是解决方案,即这个模式的设计思路和具体的代码实现。不过,代码实现并不是模式必须包含的。如果你单纯地只关注解决方案这一部分,甚至只关注代码实现,就会产生大部分模式看起来都很相似的错觉。

实际上,设计模式之间的主要区别还是在于设计意图,也就是应用场景。单纯地看设计思路或者代码实现,有些模式确实很相似,比如策略模式和工厂模式。

之前讲策略模式的时候,我们有讲到,策略模式包含策略的定义、创建和使用三部分,从代码结构上来,它非常像工厂模式。它们的区别在于,策略模式侧重“策略”或“算法”这个特定的应用场景,用来解决根据运行时状态从一组策略中选择不同策略的问题,而工厂模式侧重封装对象的创建过程,这里的对象没有任何业务场景的限定,可以是策略,但也可以是其他东西。从设计意图上来,这两个模式完全是两回事儿。

最后更新: 2021年02月25日 09:43

原始链接: https://jjw-story.github.io/2021/02/09/Design-行为型/

× 请我吃糖~
打赏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