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向对象

avatar

设计原则

单一职责原则(SRP)

  1. 如何理解单一职责原则(SRP)?一个类只负责完成一个职责或者功能。不要设计大而全的类,要设计粒度小、功能单一的类。单一职责原则是为了实现代码高内聚、低耦合,提高代码的复用性、可读性、可维护性。

  2. 如何判断类的职责是否足够单一?

    不同的应用场景、不同阶段的需求背景、不同的业务层面,对同一个类的职责是否单一,可能会有不同的判定结果。实际上,一些侧面的判断指标更具有指导意义和可执行性,比如,出现下面这些情况就有可能说明这类的设计不满足单一职责原则:

    • 类中的代码行数、函数或者属性过多;
    • 类依赖的其他类过多,或者依赖类的其他类过多;
    • 私有方法过多;
    • 比较难给类起一个合适的名字;
    • 类中大量的方法都是集中操作类中的某几个属性。
  3. 类的职责是否设计得越单一越好?

    单一职责原则通过避免设计大而全的类,避免将不相关的功能耦合在一起,来提高类的内聚性。同时,类职责单一,类依赖的和被依赖的其他类也会变少,减少了代码的耦合性,以此来实现代码的高内聚、低耦合。但是,如果拆分得过细,实际上会适得其反,反倒会降低内聚性,也会影响代码的可维护性。

开闭原则(OCP)

  1. 如何理解“对扩展开放、对修改关闭”?

    添加一个新的功能,应该是通过在已有代码基础上扩展代码(新增模块、类、方法、属性等),而非修改已有代码(修改模块、类、方法、属性等)的方式来完成。关于定义,我们有两点要注意。第一点是,开闭原则并不是说完全杜绝修改,而是以最小的修改代码的代价来完成新功能的开发。第二点是,同样的代码改动,在粗代码粒度下,可能被认定为“修改”;在细代码粒度下,可能又被认定为“扩展”。

  2. 如何做到“对扩展开放、修改关闭”?

    我们要时刻具备扩展意识、抽象意识、封装意识。在写代码的时候,我们要多花点时间思考一下,这段代码未来可能有哪些需求变更,如何设计代码结构,事先留好扩展点,以便在未来需求变更的时候,在不改动代码整体结构、做到最小代码改动的情况下,将新的代码灵活地插入到扩展点上。

    很多设计原则、设计思想、设计模式,都是以提高代码的扩展性为最终目的的。特别是 23 种经典设计模式,大部分都是为了解决代码的扩展性问题而总结出来的,都是以开闭原则为指导原则的。最常用来提高代码扩展性的方法有:多态、依赖注入、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,以及大部分的设计模式(比如,装饰、策略、模板、职责链、状态)。

里式替换原则(LSP)

  1. 里式替换原则是用来指导,继承关系中子类该如何设计的一个原则。理解里式替换原则,最核心的就是理解“design by contract,按照协议来设计”这几个字。父类定义了函数的“约定”(或者叫协议),那子类可以改变函数的内部实现逻辑,但不能改变函数原有的“约定”。这里的约定包括:函数声明要实现的功能;对输入、输出、异常的约定;甚至包括注释中所罗列的任何特殊说明。

  2. 理解这个原则,我们还要弄明白里式替换原则跟多态的区别。虽然从定义描述和代码实现上来看,多态和里式替换有点类似,但它们关注的角度是不一样的。多态是面向对象编程的一大特性,也是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一种语法。它是一种代码实现的思路。而里式替换是一种设计原则,用来指导继承关系中子类该如何设计,子类的设计要保证在替换父类的时候,不改变原有程序的逻辑及不破坏原有程序的正确性。

  3. 哪些代码明显违背了 LSP?

    • 子类违背父类声明要实现的功能(父类中提供的 sortOrdersByAmount() 订单排序函数,是按照金额从小到大来给订单排序的,而子类重写这个 sortOrdersByAmount() 订单排序函数之后,是按照创建日期来给订单排序的。那子类的设计就违背里式替换原则。)
    • 子类违背父类对输入、输出、异常的约定
    • 子类违背父类注释中所罗列的任何特殊说明

接口隔离原则(ISP)

  1. 如何理解“接口隔离原则”?

    理解“接口隔离原则”的重点是理解其中的“接口”二字。这里有三种不同的理解。

    如果把“接口”理解为一组接口集合,可以是某个微服务的接口,也可以是某个类库的接口等。如果部分接口只被部分调用者使用,我们就需要将这部分接口隔离出来,单独给这部分调用者使用,而不强迫其他调用者也依赖这部分不会被用到的接口。

    如果把“接口”理解为单个 API 接口或函数,部分调用者只需要函数中的部分功能,那我们就需要把函数拆分成粒度更细的多个函数,让调用者只依赖它需要的那个细粒度函数。

    如果把“接口”理解为 OOP 中的接口,也可以理解为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中的接口语法。那接口的设计要尽量单一,不要让接口的实现类和调用者,依赖不需要的接口函数。

  2. 接口隔离原则与单一职责原则的区别

    单一职责原则针对的是模块、类、接口的设计。接口隔离原则相对于单一职责原则,一方面更侧重于接口的设计,另一方面它的思考角度也是不同的。接口隔离原则提供了一种判断接口的职责是否单一的标准:通过调用者如何使用接口来间接地判定。如果调用者只使用部分接口或接口的部分功能,那接口的设计就不够职责单一。

依赖反转原则(DIP)

  1. 什么是控制反转?

    实际上,控制反转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设计思想,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实现方法,一般用来指导框架层面的设计。这里所说的“控制”指的是对程序执行流程的控制,而“反转”指的是在没有使用框架之前,程序员自己控制整个程序的执行。在使用框架之后,整个程序的执行流程通过框架来控制。流程的控制权从程序员“反转”给了框架。

  2. 什么是依赖注入?

    依赖注入和控制反转恰恰相反,它是一种具体的编码技巧。我们不通过 new 的方式在类内部创建依赖类的对象,而是将依赖的类对象在外部创建好之后,通过构造函数、函数参数等方式传递(或注入)给类来使用。

  3. 什么是依赖注入框架?

    我们通过依赖注入框架提供的扩展点,简单配置一下所有需要的类及其类与类之间依赖关系,就可以实现由框架来自动创建对象、管理对象的生命周期、依赖注入等原本需要程序员来做的事情。

  4. 依赖反转原则

    依赖反转原则也叫作依赖倒置原则。这条原则跟控制反转有点类似,主要用来指导框架层面的设计。高层模块不依赖低层模块,它们共同依赖同一个抽象。抽象不要依赖具体实现细节,具体实现细节依赖抽象。

迪米特法则(LOD)(最小知识原则)

  1. 如何理解“高内聚、松耦合”?

    “高内聚、松耦合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思想,能够有效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,缩小功能改动导致的代码改动范围。“高内聚”用来指导类本身的设计,“松耦合”用来指导类与类之间依赖关系的设计。

    所谓高内聚,就是指相近的功能应该放到同一个类中,不相近的功能不要放到同一类中。相近的功能往往会被同时修改,放到同一个类中,修改会比较集中。所谓松耦合指的是,在代码中,类与类之间的依赖关系简单清晰。即使两个类有依赖关系,一个类的代码改动也不会或者很少导致依赖类的代码改动。

  2. 如何理解“迪米特法则”?

    不该有直接依赖关系的类之间,不要有依赖;有依赖关系的类之间,尽量只依赖必要的接口。迪米特法则是希望减少类之间的耦合,让类越独立越好。每个类都应该少了解系统的其他部分。一旦发生变化,需要了解这一变化的类就会比较少。

KISS 原则和 YAGNI 原则

  1. 如何理解“KISS 原则”?

    尽量保持简单。KISS 原则是保持代码可读和可维护的重要手段。KISS 原则中的“简单”并不是以代码行数来考量的。代码行数越少并不代表代码越简单,我们还要考虑逻辑复杂度、实现难度、代码的可读性等。而且,本身就复杂的问题,用复杂的方法解决,并不违背 KISS 原则。除此之外,同样的代码,在某个业务场景下满足 KISS 原则,换一个应用场景可能就不满足了

  2. 写出满足 KISS 原则的代码?

    • 不要使用同事可能不懂的技术来实现代码;
    • 不要重复造轮子,要善于使用已经有的工具类库;
    • 不要过度优化。
  3. 什么是YAGNI原则?

    YAGNI 原则的英文全称是:You Ain’t Gonna Need It。直译就是:你不会需要它。它的意思是:不要去设计当前用不到的功能;不要去编写当前用不到的代码。实际上,这条原则的核心思想就是:不要做过度设计。

avatar

编码规范

关于命名

  • 命名的关键是能准确达意。对于不同作用域的命名,我们可以适当地选择不同的长度。作用域小的变量(比如临时变量),可以适当地选择短一些的命名方式。除此之外,命名中也可以使用一些耳熟能详的缩写。
  • 我们可以借助类的信息来简化属性、函数的命名,利用函数的信息来简化函数参数的命名。
  • 命名要可读、可搜索。不要使用生僻的、不好读的英文单词来命名。除此之外,命名要符合项目的统一规范,不要用些反直觉的命名。
  • 接口有两种命名方式:一种是在接口中带前缀“I”;另一种是在接口的实现类中带后缀“Impl”。对于抽象类的命名,也有两种方式,一种是带上前缀“Abstract”,一种是不带前缀。这两种命名方式都可以,关键是要在项目中统一。

关于代码风格

关于注释

  • 注释的目的就是让代码更容易看懂。只要符合这个要求的内容,你就可以将它写到注释里。总结一下,注释的内容主要包含这样三个方面:做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做。对于一些复杂的类和接口,我们可能还需要写明“如何用”。
  • 注释本身有一定的维护成本,所以并非越多越好。类和函数一定要写注释,而且要写得尽可能全面、详细,而函数内部的注释要相对少一些,一般都是靠好的命名、提炼函数、解释性变量、总结性注释来提高代码可读性。

函数、类多大才合适?

  • 函数的代码行数不要超过一屏幕的大小,比如 50 行。类的大小限制比较难确定。

一行代码多长最合适?

  • 最好不要超过 IDE 显示的宽度。当然,限制也不能太小,太小会导致很多稍微长点的语句被折成两行,也会影响到代码的整洁,不利于阅读。

善用空行分割单元块

  • 对于比较长的函数,为了让逻辑更加清晰,可以使用空行来分割各个代码块。在类内部,成员变量与函数之间、静态成员变量与普通成员变量之间、函数之间,甚至成员变量之间,都可以通过添加空行的方式,让不同模块的代码之间的界限更加明确。

类中成员的排列顺序

  • 在 Google Java 编程规范中,依赖类按照字母序从小到大排列。类中先写成员变量后写函数。成员变量之间或函数之间,先写静态成员变量或函数,后写普通变量或函数,并且按照作用域大小依次排列。

关于编码技巧

  • 将复杂的逻辑提炼拆分成函数和类。
  • 通过拆分成多个函数或将参数封装为对象的方式,来处理参数过多的情况。
  • 函数中不要使用参数来做代码执行逻辑的控制。(不要在函数中使用 “布尔类型的标识参数” 或者 “根据参数是否为 null“ 来控制内部逻辑,这明显违背了单一职责原则和接口隔离原则。建议将其拆成两个函数,可读性上也要更好。)
  • 函数设计要职责单一。
  • 移除过深的嵌套层次,方法包括:去掉多余的 if 或 else 语句,使用 continue、break、return 关键字提前退出嵌套,调整执行顺序来减少嵌套,将部分嵌套逻辑抽象成函数。
  • 用字面常量取代魔法数。
  • 用解释性变量来解释复杂表达式,以此提高代码可读性。

avatar

最后更新: 2021年02月05日 18:00

原始链接: https://jjw-story.github.io/2021/02/05/Desgin-原则-规范-重构/

× 请我吃糖~
打赏二维码